心理科普 | 孩子的“玻璃心”,都是父母不经意间下的雷

发布人:思图励志教育 发布时间:2020-05-16

  01

  动不动就自杀,孩子到底是怎么了?

  最近,翻到一则新闻。

  2019年11月17日,石家庄有个13岁女孩,她吞下了一百多颗药片自杀,直到第二天,她父亲才发现异样,赶紧送去医院。

  事后,女孩的微博被曝光,因为学习压力太大,她得了抑郁症,只好在这里尽情地倾述自己的痛苦和绝望:“太痛苦了,我坚持不下去了。”

  经过30天的救治,女孩终究还是不幸离世。

  小美的遭遇,无疑是令人心痛。

  但更让人难过的是,这并不是第一起发生的悲剧。

  深圳一名高三女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,称“反正他们都不了解我,没死请给我一刀”;

  江苏一名九岁男孩不小心打破学校玻璃,因害怕被家长责骂,在家中自杀;

  成都一名八岁女孩,因为父母不让看电视,直接从21楼一跃而下;

  ……

  不知从何时开始,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“玻璃心”。

  据卫生中心相关数据显示:上世纪80年代前,多数孩子的问题在于多动症,情绪问题很少;而到了90年代后,因情绪问题而寻求帮助的孩子越来越多。

  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?

  著名心理学导师黄启团先生认为,那些受不得打击、抗压能力若、容易“玻璃心”的人,通常都是在成长过程中,不知不觉中了三种“病毒性”信念,即无望、无助、无价值。

  它们有着强大的破坏力,并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。

郑州思图励志教育

  02

  无望:“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的”

  去年年底,有个表哥家里生了二胎,那时还没有新冠肺炎的影子,所以大家聚在一起,去喝了满月酒。

  酒席上,那个孩子被他妈妈放在婴儿车上安安静静地睡觉,而他4岁的哥哥则是“活泼”多了:一会在附近到处跑,一会拿着筷子敲杯沿,一会趴在地上抠毯……

  当然,他这些举动一有苗头,就立刻被他爸爸妈妈阻止了:“不行”、“你别动”、“不能这么做”……硬是让他乖乖地坐在椅子上,不许动弹,为了避免孩子自己吃东西吃得到处是,还坐在旁边手把手喂他。

  我能理解,孩子还小,天性好动,又不识事,很容易在活动的时候伤到自己,父母选择制止,是一种最简单的解决方式。

  只是,想说的是,无论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个度,过度对孩子说“不”,并非好事。

  孩子天生就爱探索,喜欢到处爬,到处摸……有些东西的确很危险,不能碰触,这时必须制止。

  而有些事情,比如玩泥巴,虽然会很脏,但不弄到眼睛和嘴巴是没有太大问题,可父母依然呵斥“不准”、“不要”……

  父母左一个“不可能”,又一个“你不能做”,看似让孩子呆在一个“安全”的区域。

  然而,久而久之,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情,会变得愈发不自信,不敢做任何尝试,因为他总担心又会听到父母的“不”。

  最后,孩子或许会变成一个什么都不敢碰、不敢摸的“乖”孩子,但同时也把自己人生的可能性给限制住了,一个名为“无望”的病毒性信念在他心里生根发芽。

  所谓的无望,就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能够做到某件事的可能性,不相信自己能够做成功。

  这类人总爱说:“这是不可能的”、“我怎么做都是没有用的”……一次失败之后,永远不敢再次尝试。

  正如黄启团先生所说的:“世界无限,除非你设地自限。”

  很多时候,人感到痛苦,觉得自己无能,这世上的事情让人绝望,其实只是被心中的信念限制住。

  所以,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,除了说“不”,更需要给予孩子希望。

  让他们知道,有些事情现在不能这么做,但这是暂时的,总有一天,他会知道为什么不能/他会做得到。

郑州思图励志教育

  03

  无助:“我不行,我放弃了”

  曾听朋友说过一个事。

  她去接孩子的时候,看到有个孩子举着张试卷兴冲冲地跑出来,在他妈妈面前兴奋地举起:“妈妈你看我考96分了!”

  而另一边,另一个孩子则是垂着头、挪着到自己家长身边,等到妈妈问了成绩,才小声说:“59分。”

  结果,毫无疑问,90分以上的孩子被夸了,而不到60分的孩子则是被狠狠骂了一顿。

  考试是十分常见的事情,分数高低也很难把握。有的孩子考得好,原因有很多,考不好也一样。

  评价一个孩子,只看成绩和排名,不仅略显偏颇,而且还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。

  大家应该有发现,那些不喜欢读书、厌学、上课经常走神、抗拒做作业的孩子,大多成绩都不怎么好。

  个中缘由并不复杂,正是因为孩子屡屡考试,成绩都不太理想,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。

  当他们一次次地遭到打击,而父母没有安慰,反倒是一味地责怪,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,久而久之,甚至会产生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  孩子感受到挫折和失败多了,他就会失去自信,再也不相信自己也能做到,别人毫无疑问能做到的事情。

  所以,在孩子遭受挫折时,父母不该一味责备,而是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。如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,一起攻克难题,让孩子明白失败一次不算什么。

  如果孩子已经失败过好几次,那么可以先让孩子去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,如折纸、种花等,让孩子不断尝到成功的“甜头”,重新建立信心。

  最重要的是,父母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,只能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。

  只要孩子比昨天做得好,就可以给予赞赏。

  一个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孩子,未来也将拥有一段可以不断进步的人生。

郑州思图励志教育

  04

  无价值:“我不配拥有”

  《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: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》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:

  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指的是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,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,包括人的尊严,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。

  通俗地讲,就是我们怎么认识自己,看待自己的,是否值得被爱、被关注,拥有自由。”

  所谓的无价值,就是一个人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,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配拥有。

  我有一个朋友,她就是这样的人。

  她父母离婚早,从小在她妈妈的约束下长大。

  她很喜欢裙子,但是她没有钱,她所有钱都在妈妈那里。

  可是,妈妈十分“节俭”,无论她是哭还是闹,妈妈从未给她买过新裙子,她身上穿的衣服,全是别人的旧衣服。

  朋友总觉得在妈妈那里,金钱比她更有价值,她一直觉得自己不配有好看的新裙子。

  直到长大了,她也不敢买超过50块的新衣服,身上的东西不用到破了烂了,都不敢换新的。

  英国文学家培尔辛说:“除了人格以外,人生最大的损失,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。”

  无价值感可以说是最可怕的一种病毒性信念,因为这种信念否认了自己的一切可能性。

 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,比起正常人更容易为了讨好别人而失去自我,从而伤痕累累。

  如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中,女主角松子的悲惨,正是因为她从小都得不到父亲的关注和爱,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,以致于一直寻求着别人的肯定所造成的。

  所以,作为父母,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满足。

  当一个人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的时候,才会有幸福感。

  此外,教育过程中,应该少一点打压,多一点鼓励。

  这样,孩子才能在鼓励和肯定中看到自己的价值。

  家庭教育,并非只是给孩子灌输知识,用分数和排名断定对方是怎么的人。

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更为关键的是,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良好的人格。

  "无望"、"无助"、"无价值"这三大“病毒”,从一开始就不该出现在孩子的人生中。

  正如林文采博士所认为的,作为父母,我们能做的,就是给予孩子丰盈的爱和足够的心理营养,解开孩子身上的束缚,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,让孩子活得轻松快乐,绽放出生命的五朵金花。

  愿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。
 

  教育孩子不是套用数学公式,很多家长在开始也是从信心满满的到处处碰壁,沥尽心血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的仇人!思图叛逆教育学校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十年,已帮助上千学子成功蜕变,如果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任何困惑,请与我们联系。


上一篇: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,该如何做?
下一篇:心理科普丨开学心理调适